秋去冬來,貴州安順市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諧美社區景寧小區,銀杏金黃,隨風起舞,一派美麗祥和景致。銀城趣事文化產業街上,影雕人楊晨和妻子正在制作客戶定制的影像石雕產品:一塊光滑的石材,隨著鏨子一點點敲擊,石面上的人物輪廓逐漸清晰豐富起來。
楊晨介紹,他們的一個影像石雕產品,制作周期在三天左右,尺寸不同,價格在數百元到上千元不等。
我國上千年文化厚重綿長,石雕的存在則是對一種文化的承載與傳承。影像石雕,是一種獨特的雕刻藝術分(門)類。影雕師用針尖粗細的鋼鏨在拋光后的石材面上反復精準敲擊,敲擊出來的點在石面上漸變過渡、匯聚成像,其成像效果相似于照片,又不同于照片。
楊晨與影像石雕結緣,始于20多年前。在1998年,正值21歲在貴州省第二輕工業學校學習美術的楊晨告別校園,前往浙江溫州,從事景觀雕塑工作。在溫州期間,他偶然接觸到影像石雕。
楊晨回憶說:“”當時認識了一位影像石雕師傅。他不會在石面上作畫,就請我給他畫?!本瓦@樣一來二去,楊晨向對方要一些工具和材料,利用業余時間邊摸索、邊雕刻。因為有理論功底和四五年的雕塑經驗,他經過短短三個月的刻苦練習,就可以“出師了”。
到了2007年,楊晨返回家鄉創業,立足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接近黃果樹景區和龍宮景區的優勢,他決定充分利用影像石雕開發旅游商品。
在2018年,他將影像石雕業務搬到景寧小區銀城趣事文化產業街,開起了工作室。
楊晨認為,影像石雕適宜長期保存,也是文化的承載者,具有較高藝術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。便結合瀑鄉傳統的布依族、苗族等民族民間文化元素,利用石雕展現貴州濃郁的民族風情和秀麗風景。
走進工作室展示大廳,可以看到石雕作品擺滿了展架、展臺,內容涵蓋人物肖像、民族服飾、風景名勝、人文景觀等。據了解,如今工作室每個月都能收到不少訂單。
近期,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,堅持以文塑旅、以旅彰文,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。學習了報告,回顧工作室這些年的發展歷程,夫婦倆忍不住對美好的未來憧憬起來。
如今的楊晨已過不惑之年,工作之余,他盤算著將影像石雕這門手藝傳到學校去,培養孩子們的興趣愛好、豐富他們的業余生活,也希望通過多種形式的推廣,讓更多人了解這門手藝,講好瀑鄉故事,弘揚民族文化。
*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,僅供您參考...